(資料圖片)
北京中軸線一路向北,燕山腳下,中國國家版本館中央總館掩映在連綿起伏的蓊郁中。7月3日至4日,第三屆文明交流互鑒對話會暨首屆世界漢學家大會在此舉行。來自全球80多個國家的約400名中外嘉賓圍繞“落實全球文明倡議,攜手繪就現代化新圖景”這一主題交流對話、激蕩思想、凝聚共識,一幕幕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的生動場景,成為落實全球文明倡議的生動實踐。
加強不同國家人民間對話
對歷史最好的繼承,就是創造新的歷史;對人類文明最大的禮敬,就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中國國家版本館匯文廳,借助數字技術搭建的“未來之城”雄安新區規劃和建設圖景,正是感知中國式現代化的窗口。
自1964年第一次來到中國,澳大利亞聯邦人文學院院士馬克林一直關注中國的發展。他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在過去幾十年中,中國實現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中國式現代化豐富和發展了人類文明新形態,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路徑選擇,為促進人類文明進步作出當之無愧的貢獻。中國式現代化不僅是成功的,而且為世界上其他國家提供了借鑒。
“歷史條件的多樣性決定各國文明發展的多樣性。中國獨特的經濟結構、政治傳統、文化基因,決定了中國必然要走適合自身發展特點的現代化之路。”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高曉林認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開創,使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落后國家跨越資本主義“卡夫丁峽谷”的設想變為現實,從根本上破除了西方現代化模式的唯一性,為人類實現現代化提供了新選擇。
余下全文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