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果殼
“燃起來了”通常是一種興奮的吶喊,但對于電車車主來說,卻是揮之不去的嘀咕忐忑。
8月1日,浙江一輛初代ES8撞上路柱后,瞬間爆炸起火,駕駛員身亡,事故原因正在調查中;7月27日,廣東東莞的一起交通事故中,一臺特斯拉Model Y和一臺奧迪轎車相撞,隨后特斯拉失控撞擊護欄燃起大火;再往前,蔚來江門換電站起火,有網友爆出起火原因,是蔚來遠程監測到用戶車上的電池有外力損傷,讓送回換電站,在檢測原因的過程中,電池著火。
光是去年前三個月,有記錄的新能源汽車火災就有640起,比再前一年同期上升32%。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這個大概是很多拒絕擁抱電器化的油車“擁躉”都想象過的恐怖畫面,也是最難說服他們的一點——電車的電池安全性。
新能源車自燃丨Business Insider
電池起火爆炸的主要原因,就是它們內部發生了“熱失控”,由于沖擊、碰撞、高溫等各種因素,讓電池內部發生熱量的快速積累,并引發一系列不可控的連鎖反應,最終造成電池燃燒甚至爆炸。這是電動車目前面臨的最大安全問題之一。既然買輛新能源有這么大的安全隱患,車企怎么會不想想辦法?
01“火燒屁股”了
除了人們本能對于任何新技術的審慎,電車自燃本身也比油車自燃更令人警覺:比如,電車的電池貫穿整個車身,一旦起火就易造成整車燃燒;比如,油車起火的新聞大多伴隨交通事故,而電車起火的新聞有時是“靜置”狀態下的,格外顯眼……
常見的“熱失控”原因有“外患”和“內憂”兩大類。
所謂“外患”是一些外部偶發和極端因素。比如:機械濫用(事故中出現撞擊、擠壓)、熱濫用(過高溫度)、電濫用(過充、過放)等。除了交通事故中遭到嚴重碰撞立即起火,蔚來也公布過一起(2019年ES8)維修時發生的自燃事件,原因是之前底盤受撞,電池包內部結構被擠壓后短路著火;國內其他電車廠商也幾乎都有類似案例持續被曝出。
“內憂”也有很多方面。目前市面上最常見的鋰離子電池,由正極、負極、隔膜和電解液幾個主要部分構成。目前商用電池用到的電解液,其溶劑是碳酸乙烯酯、碳酸二甲酯等有機液體,“特性”就是易燃易爆。
鋰離子電池也有一些特殊的隱患,比如“析鋰”——電池內的鋰離子在移動時,在隔絕電池正負極的薄膜上逐漸累積,形成鋰枝晶“小毛刺”,這些毛刺可能會刺破薄膜,造成正負極接觸短路,從而造成熱量快速積累。
鋰枝晶丨electronicproducts
因此電池結構的完整性和隔膜的質量是決定電池安全的重要因素,高質量的電池出廠前,除常規加溫加壓測試之外,還會有一項名為“穿刺”的測試(但并非目前市面通行的強制要求)——拿一個大針頭,對著電池身體正中央使勁兒一捅(目的是同時破壞了正負極結構和隔膜的完整性,使得發生短路),看你服不服——不服就“火冒三丈”,服了才能算安全。
既然如此,一個順理成章的安全改進思路就出現了:如果將有機電解液去掉,換成不可流動、不存在滲漏問題、熱穩定性好的固態材料,貌似就能除掉安全隱患;而且固態電解質的力學性能足夠強,就有希望抑制鋰枝晶的產生和穿透。
傳統鋰離子電池與固態電池對比示意圖丨Eyes, JAPAN Blog
02 “固態電池”:我有我的難處
固態電池理所當然成為電池產業規劃的“下一站”,無論從“安全性”,還是“能量密度”來衡量,只是苦于不知如何抵達普及。畢竟1990年,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就造出了固態電池,后來就是在技術路線上的不斷試錯。
目前業界有三種主流的固態電解質材料體系,聚合物(有機電解質)、氧化物和硫化物(后兩者屬于無機陶瓷電解質),過往三十多年的研究也將各條技術路線上的代表性材料,篩選了出來。
聚合物電解質易加工、機械性能好、比較柔軟,是最早推進商業化應用的路線。但它的室溫導電率低,需要加熱到60攝氏度以上的高溫才能使用;且耐高壓性差,對正極材料有限制,電池的能量密度提不上去;還有熱穩定性比氧化物和硫化物低,安全性問題沒被徹底解決。
氧化物對制造工藝要求高,做固態電池孔隙率高,需要高溫燒結才能熱壓致密化,而它本身離子導電率也低。
三者之中,硫化物是室溫離子導電率最高的;但缺點是,電化學穩定性差,在潮濕環境下與空氣中的水分發生反應,易產生有毒氣體——硫化氫。
除了材料選擇本身,固態電池結構也是一個有待解決的問題。
普通鋰離子電池中,電極材料和液態的電解液能實現充分接觸,液體很容易浸潤電極材料表面。固態的電極和電解質,從微觀層面看,如同兩塊有棱有角的石頭,很難接觸充分。這種固體之間的接觸壓實密度也就直接影響了固態電池的能量密度。
03 3D打印出來的電池,你敢用么?
固態電解質的結構能否被更好優化?研究者想到用3D打印的方式,來探索將電解質打印成不同的復雜結構。
比如,英國牛津大學的研究人員為了改良LAGP(一種氧化物固態電解質)解決其機械強度差,太容易碎的問題,先借助3D打印做出一個三維框架(形似掏空了的魔方),在框架內部,填充上LAGP。隨后,用環氧樹脂將原來的框架替換掉,利用環氧樹脂框架承力。
與之想法類似,美國一家名為Sakuu的公司利用粘結劑噴射成型技術,過程是將所需的電極材料、固態電解質粉末按照特定圖案沉積到基體上,然后用液體試劑噴射“固化”它們。Sakuu說能在同一層打印多材料,陶瓷、玻璃、金屬、和聚合物,甚至他們自己的一種輔助材料,叫PoraLyte——一種類似聚合物的支撐材料,暫時填補需要預留空隙的地方,在燒結時會被燃燒掉,以此探索各種結構。
總的來說,利用3D打印是想通過創建不同結構,增大與界面的接觸面積,傳統加工方法很難實現非常細微的的結構制造;可以方便地調控材料的孔隙率;此外,3D打印方法有可能把固態電解質層做薄,從而降低電池的內阻和重量。
Sakuu還曾3D打印出一張形狀特殊的電池,特殊在電池上開有兩個孔,這種“造型”用“卷對卷”傳統的電池制造方法,幾乎不可能實現。考慮是否未來能應用于定制電動車電池的形狀,優化車輛空間。
Sakuu公司制造的一種特殊形狀的固態電池丨Sakuu
聽起來還挺有想象力的是吧?但“實驗室”和“工廠”總歸是兩碼事,量產是逃不開的話題。
04 三伏“電動爺”,三九“電動爹”
于是電池產業對于固態電池的量產時間預測,一直在往后延期。解決不了批量化的生產工藝和品控問題,固態電池也當不成救世主。產業要在“性能”和“成本”之間平衡,多付出10%的成本能將安全系數從90%提升到99%,而后面的1%,也許要花上10倍的成本和精力。
不少人嘲諷,電動車冬天就變“電動爹”。因為目前液態電池在低溫下的性能不夠好,低溫導致電解液粘稠,致使電池內阻增加,鋰電池的負極析理現象會變嚴重,導致可用容量下降;到了夏天又得擔心充電時的潛在風險,不敢充滿,只敢充“八分飽“。
液態電池在低溫下性能不夠好丨electrek
絕大多數新能源車都配備電池管理系統(BMS),控制熱量在可控的安全范圍。有的車會在儀表盤設置動力電池過熱警告,還有設置了可調節的充電檔位,輔助科學充電,避免過充情況。但我們仍然期待一種技術路線能徹底守住安全底線問題。
畢竟,你總不能指望靠著“智能交互”來一句:“嗨,NOMI,小P,小藝,哪吒……現在車著火了,我該怎么辦?”
關鍵詞:
關于我們 加入我們 聯系我們 商務合作 粵ICP備2022077823號
創氪網 m.hbftgdzb.com 版權所有 技術支持:廣州中創互聯網信息服務有限公司
投稿投訴聯系郵箱:317 493 128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