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端午節,是我國的四大傳統節日之一,最初是夏季驅離瘟神和祭龍的節日,后來加入紀念多位歷史人物的內容,最廣為人知的是紀念楚國詩人屈原。端午節常見習俗有很多,廣為人知的是劃龍舟、包粽子、掛艾蒿(菖蒲)、佩香囊、喝雄黃酒等。
東北民俗研究學者、沈陽市文邦民俗館館長趙文邦向記者介紹說,端午節的起源涵蓋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學等方面內容,蘊含著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午”的“端”字本義為“正”,“午”為“中”,端午這天午時則為正中之正,為全年周天運行最“中正”之位,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
端午節,在中國所有傳統節日中叫法最多,達二十多個,古時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重五節、天中節、五月節、菖蒲節、天醫節、草藥節等等。
端午節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歡慶娛樂和飲食為一體的民俗大節,活動在每年農歷五月初五進行。其中,劃龍舟在我國南方沿海一帶十分盛行,后傳到國外深受各國人民喜愛并形成了國際比賽。端午節還要掛艾草或菖蒲,《荊楚歲時記》中說:“采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
趙文邦對記者說,端午食粽的習俗,自古盛行不衰,已成為中華民族影響最大、覆蓋面最廣的民間飲食習俗之一。最初,粽子是用來祭祀祖先神靈的貢品,如今形成南北口味,分為咸粽和甜粽兩大類。東北的粽子一般有兩種,白色的純糯米粽或者是黃色的黃米粽,里面包大棗或者蜜棗,也有將二者摻在一起包的。東北人管粽子叫“掙子”,寓意可以多掙錢。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五種顏色“青、紅、白、黑、黃”被視為吉祥色。在古時,端午節多以五色絲線系在手臂上,發展到現在,已演繹成長命縷、長命鎖、香囊包等許多種漂亮精致飾物,成為端午節特有的民間工藝品。
趙文邦笑著說起自己小時過端午節的趣事,“到了端午節,早早被大人系上五彩線繩的孩子們,腰間佩戴香包、香袋,快活地跑向五彩繽紛的田野,去尋摘艾葉、香蒲……幾個‘勇敢’的小男孩兒,揣上粽子、雞蛋,拿上布口袋、木棍,和小狗一起踏著露水草,穿過沒膝高的玉米地,直奔離家不遠的蒲河尋找蟾蜍,結果被突然跳出來的蟾蜍嚇得一哄而散,隨即傳來孩子們的一片笑聲……”
沈陽日報、沈報全媒體記者 陳鳳軍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