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百度新聞
原創 周默 陜西交通 收錄于合集 #品讀 73個
文 / 周默
去過嵐皋縣南宮山的人,一定都還記得除了主峰金頂之外,還有二郎坪、火山石、高山櫟、蓮花寨……南宮山一年四季風景各異,千姿百態、奇趣橫生。
【資料圖】
自從2020年12月23日安嵐高速公路建成通車后,慕名去南宮山旅游的人就越來越多。這座深藏于巴山深處的南宮山,是大巴山最具代表性的景觀之一,也是巴山深處罕見的古冰川及火山遺址。主峰金頂海拔2267米,旁列兩峰,三峰聳峙,形如筆架,直插云表,故又名筆架山。北宋靖康年間,朝廷在此修建行宮,名曰南宮,遂有南宮山之稱。南宮山形成于4億年前的火山噴發,具有極高的地質科考價值,被列入了國家地質公園,又因森林資源豐富,又被列入了國家森林公園,具有神奇靈秀第一山的美稱。
第一次登南宮山是2019年深秋,西安高新區作協在嵐皋縣開展文化扶貧公益活動時,我隨高新區作家們一同登上南宮山,領略了南宮山云海和秋季的紅葉等難得一見的名勝景觀。在登山途中,不一會就累得氣喘吁吁,一有休息平臺就想停下來歇息,也偶爾會聽到一陣節奏明快、鏗鏘有力的歌聲由遠及近,一會兒就能見兩個人抬著一位較年長的游客向山頂方向登去,這便是穿行在南宮山間的抬桿人,他們長年累月穿行在南宮山步道峽谷間,將游客從山腳下或半山腰抬至山頂,或又從山頂抬到山下。無意間,他們的身影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他們用兩根直徑十多公分粗的竹竿,將一個藤椅固定在竹竿中間,藤椅下面再固定一個橫檔,制成貌似一個去了四周圍擋和頂棚的花轎,被當地人稱為滑竿,由兩人一組前后配合抬行,專門為一些行走不便或年長的游客提供登山服務,游客可以像坐轎子一樣坐在滑竿固定的藤椅上一路觀賞沿途景致。
嘿喲!嘿喲!嘿喲!嘿喲!在登山過程中,不時會遇到抬著游客從身邊經過的抬竿人,這是從他們嘴里發出的一種低沉的哼鳴聲。我想,這正是他們發出統一步調的抬竿號子,一方面通過號子聲使出巧勁,把勁一起使到重音上能節省力氣,另一方面由于山路曲折陡峭,提醒登山的游客給讓一下路的意思。
抬竿帶游客上山曾是南宮山紅火的行當,山下村子里的抬竿人很多。我上次登南宮山在半路休息時閑聊認識得老高,他今年已有66歲,每天依然在抬竿帶游客登山,他從50歲開始抬竿,已經在南宮山抬竿有16個年頭,說起他抬過年齡最大的游客都有92歲,跟他配合一起抬竿的搭檔小何今年也有54歲,抬竿的工齡也有10多年。這幾年,隨著安嵐高速公路的開通,南宮山索道也陸續開始籌建。
近兩年由于受疫情影響,游客人數有所減少,抬竿人也隨之減少。有些抬竿人就借機找到了新的掙錢門路,他們去山下正在建設的嵐皋至陜渝界高速公路工地上打工干活維持生計,很快讓他們在家門口找到了新的工作。
最近一次登南宮山,在登金頂的半路上又遇到了抬竿的老高,他依然跟小何搭檔。他說疫情結束了,他也一直沒有陽過,可能跟他長年累月地抬竿上山下山有很大關系吧,現在兩個孩子都結婚成家了,自己待家里也沒事,每天能跟四面八方的游客聊著天,抬他們上山也挺快樂!
下山后的幾天,老高他們抬竿哼唱的號子此起彼伏,不時地回蕩在我的耳邊,雖然哼詞記不太清楚,或許一直就沒有聽清楚過,但又仿佛是那么的清晰有力、記憶深刻,那號子里熟悉的旋律不僅有老高抬竿的身影,更有抬竿人的智慧和汗水的凝結。南宮山的景觀除了奇觀美景外,更少不了抬竿人哼唱的抬竿號子。
作者簡介
周默,供職于安嵐管理處
(文章圖片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小編刪除)
原標題:《品讀 | 南宮山抬竿人》
關鍵詞:
不走尋常路?德國防長暗示北約或為烏克蘭加入減少“障礙”_環球快訊
新華社北京6月17日電德國國防部長鮑里斯·皮斯托里烏斯16日暗示,北大
全球快訊:端午來歷簡介30字_端午來歷內容簡介
1、農歷五月初五的端午節是中國最大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節也叫端午。
世界衛生組織:蘇丹近60%的醫療機構停止運轉
世界衛生組織呼吁國際社會籌集1 452億美元,用于向蘇丹境內大約760萬民
全球動態:外國駐華使節團走進“千年瓷都”景德鎮 感受中國陶瓷文化魅力
圖為外國駐華使節在參觀景德鎮御窯廠南麓遺址。 劉力鑫 攝圖為外國
演員鄭業成往車外丟煙頭被曝光!公開道歉稱希望大家不要效仿
近日,有網友拍到演員鄭業成在行車期間通過車窗往外丟煙頭,引起輿論批
關于我們 加入我們 聯系我們 商務合作 粵ICP備2022077823號
創氪網 m.hbftgdzb.com 版權所有 技術支持:廣州中創互聯網信息服務有限公司
投稿投訴聯系郵箱:317 493 128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