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800多年前,宋朝岳飛部下一位蔣姓都督率領大批人馬駐扎在這里,因而稱為“蔣督莊”。蔣垛西邊的走馬嶺,據說是岳家軍從這里經過時,軍馬在大大小小的垛地間曲折而行,如入山嶺之中而得名。蔣垛東邊的游馬嶺原是高垛,是岳家軍駐扎蔣垛時養馬、溜馬的地方。蔣垛北邊原有一條長埂子,長2公里,寬4.5米,高于地面約1米,兩邊是溝槽,是蔣垛督在此操練士兵的地方,雖在上世紀70年代平田整地時削為平地,但地名一直保持至今。今天蔣垛人談起過去的歷史如數家珍,津津樂道。蔣垛二字中的“蔣”字與人文歷史有關,“垛”字與地形地貌有關。其地名的由來還有一段民間傳說。南宋建炎初年,金兵從山西和山東分兩路向南宋發起進攻。企圖奪取南宋在蘇北的地盤,進而渡江南下,一舉消滅南宋政權。在這生死存亡的關頭,高宗皇帝急令抗金名將岳飛火速率兵北上,阻止金兵南犯,并伺機收復失地。岳飛率部倉促出發,由于缺乏戰馬,面對以騎兵為主的金兵,顯得戰力很是不足。于是向朝廷要求增派兵馬,朝廷根本無法滿足。岳飛充分認識到抗金的嚴峻形勢,一切困難都要靠自己解決,在戰斗中不斷發展和壯大自己的力量。這時探馬急報:蔣垛發現有金兵活動的蹤跡。岳飛命令再探,第二撥探馬又來報信:金兵在蔣垛有一個養馬場。岳飛一聽,喜出望外,連忙向空中拜道:“戰馬的匱乏有望得到解決了,此乃天助我也!”立即把軍中擔任督軍的蔣姓部將找來,面授機宜,再三交待,一定要小心謹慎,確保萬無一失。蔣督軍臨陣受命,連夜率部神不知鬼不覺地潛入蔣垛境內,待到接近金兵養馬場的地方才掩蔽起來。他們利用金兵晚上開飯的時機,集中優勢兵力發起突然襲擊,全殲了守護養馬場的金兵,奪得了軍馬千匹,解決了岳飛北上抗金戰馬不足的困難。岳飛特別嘉獎了蔣督軍殲敵奪馬之功,并安排蔣督軍留守蔣垛建立養馬場。蔣督軍利用金兵養馬場的設施,依靠降服過來的金兵馬夫辦起了集養殖、養育、訓練于一體的軍馬場。后來人們把蔣督軍在蔣垛養馬場的地方稱作走馬嶺和跑馬嶺,這兩處地名一直沿用至今。蔣督軍在蔣垛期間與當地人民結下了深情厚誼。軍民互相幫助,同舟共濟,軍隊幫助鄉民挖井(蔣垛發現了多口宋代水井,井底還有岳家軍用過的雙耳軍用水壺可以作證),鄉民也為軍人縫補衣被。后來因占地轉移,蔣督軍奉調離開。但是蔣督軍在蔣垛活動的歷史印痕深深銘刻在蔣垛大地上。隨著時間的轉移,蔣督軍在蔣垛安營扎寨,飼養軍馬的垛地逐漸形成村落。為了留住這段歷史,人們把這個村落叫作“蔣督莊”。后來又改名為“蔣督鎮”。這個地名一直沿用到上世紀20年代中期才改稱為“蔣垛鎮”。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