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
今年6月,來自山東省、市、縣、鄉、村5級的共71位書記,共聚臨沂沂水縣院東頭鎮西墻峪村,圍繞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展開探討。如此規格的活動,何以選定沂蒙山區深山處的一個小山村?7月27日,記者一行來此一探究竟。
車到西墻峪村,一處路標指示牌甚是引人關注。“將軍故居”“八路軍山東縱隊通訊處”“戰時指揮所”……仿佛在“訴說”著村里往日光榮的歷史。
圖為西墻峪村路標指示牌 本報記者李棟 攝
(資料圖)
這里,曾是山東縱隊指揮機關、魯中軍區司令部、山東縱隊野戰醫院醫療所所在地,王建安、胡奇才、羅舜初等多名開國將軍曾在此工作戰斗。然而,坐擁豐富的紅色文化,西墻峪村前些年卻一直在尋求致富之道。
三面環山、遠離城鎮;進村的主路不到3米寬,錯個車都很困難;村里全是土路,一下雨就是一腿泥……幾年前的西墻峪村,難以留住年輕人,也很難吸引游客。全村600多人,常年在村的僅200人左右。“年輕人都去外面掙錢了”,談及過往,今年44歲的村民張德法不覺眉頭一皺,“我前后開了兩次飯店,但經常一天才一兩桌客人,后面被迫關門”。
怎么辦?
2019年8月,經過公開考試選拔,退伍軍人王成成,來到村里擔任支部書記。“當年十一期間,看到隔壁發展鄉村旅游的桃棵子村那么多人,我就在想,能有一半游客來我們村就夠了。”王成成說。
圖為王成成接受記者采訪 本報記者李棟 攝
“你們村條件不比他們差,你們也發展啊。”鎮領導的話鼓勵著王成成。
吸引游客,修路先行。進村的主路,寬度從不到3米變成了7米多,妥妥的雙車道。村里的土路,先是變成了水泥路,2022年又披上了“衣裝”。紅黃藍延展,一條“彩虹”路將散落在16個山峪中的229戶人家有機串聯。
圖為西墻峪村的“彩虹”路 本報記者李棟 攝
路修好了,爬山愛好者來了,紅色文化愛好者也來了。如何挖掘、保護、傳承、用好紅色資源,來村不久,王成成就開始了思考。“入戶走訪,村里老人說得最多的就是那時候(抗日戰爭時期)的西墻峪”,王成成萌生了建設一個村史館的想法,“要把那段紅色記憶記錄下來,讓后人有得去看、有得去學。”
先期建設的英雄事跡紀念墻,引得游客普遍叫好,堅定了王成成建設村史館的決心。她也更加明確,要將村里的紅色文化和青山綠水結合起來,“‘紅綠融合’促進村里旅游發展”。
2020年籌備,2022年4月開工,2022年9月,展示村紅色歷史的西墻峪紅色記憶館建成。如今,該館已成了眾多來村游客的“首選”。借助紅色記憶館,村里還打造了以研學為主的黨性教育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22年10月開館以來,已累計接待學員、游客8萬余人次。
圖為西墻峪紅色記憶館 本報記者肖偉光 攝
游客越來越多,在外打工的張德達,返鄉的心思活絡起來。在村里的勸說下,去年下半年,回村第三次開起了飯店。“打工時月收入三五千,如今,一天基本能接待十來桌客人,營業額最低都能有六七千元。五一期間有一天接待了四十多桌,光柴雞就賣了47只。”張德達滿臉笑容。
村里也在籌劃怎么讓更多游客“住下來”。將15塊閑置宅基地流轉到黨支部領辦的合作社,和沂山九溪旅游服務公司合作,建起了12套民宿、共計46個房間。“由公司實施運營,五一期間天天爆滿,之后到現在,入住率也在80%。現在有30多名村民到公司打工,月收入在3000元左右。”王成成介紹。
山清水秀疊加紅色文化,西墻峪村,越來越“吸睛”,也越來越“吸金”。2022年,西墻峪村村集體收入由2019年的10萬元,攀升到30萬元,翻了三倍,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了2.8萬元。“返鄉的年輕人也多了起來。”張德法說。
圖為西墻峪村一角 本報記者馬原 攝
圖為西墻峪村一角 王成成 供圖
圖為西墻峪村夜景 王成成 供圖
紅色文化,也得到了更好傳承。“這幾年,村里還修復了戰時醫療所、藏兵洞等抗戰遺址。今年,村里又對將軍故居進行了還原。”王成成說,下一步,村里決定把藏牛洞等遺址也保護起來,把紅色文化挖得更深更透,將紅色文化和鄉村旅游結合得更緊密,更好促進鄉村振興。“未來,游客肯定還會更多。”王成成眼神堅定。
談到存在的困難,王成成的概括就是兩個字:“缺人!”“具體來說,就是缺能人,缺年輕人。”下一步,她準備多跟這方面做得好的村取經,用足用好政策,爭取有新的突破。
責編:岳雨田
關鍵詞:
關于我們 加入我們 聯系我們 商務合作 粵ICP備2022077823號
創氪網 m.hbftgdzb.com 版權所有 技術支持:廣州中創互聯網信息服務有限公司
投稿投訴聯系郵箱:317 493 128 @qq.com